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!
每一次制度改革,都会伴随一次阵痛,而这次的社保新规绝对算得上是一记重拳!
最高人民法院《劳动争议司法解释(二)》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,规定任何“自愿放弃社保协议”都是无效时,一些企业的反应无疑让人感到目瞪口呆。
为了能不给员工交社保,真是绞尽脑汁,设想各种“创新”方式规避责任,手段层出不穷,令人咂舌。
甚至就在新规刚刚发布没有几天,市场中却已经涌现出五花八门的规避招数。
社保新规瞄准企业“逃避责任”死角
《劳动争议司法解释(二)》明确规定,无论企业如何与员工“协商一致”,任何“不缴社保协议”一律无效!说白了,你签字也没用,你录音作证也没用,法律根本不承认。
不仅如此,新规对违规企业开出了沉重的罚单:未依法缴纳社保,除了必须补缴,还要交每天0.05%的滞纳金,如果劳动者因此辞职,企业还得支付经济补偿金,工作满一年就按一个月工资赔偿!
这还不算企业信用受损、后续法律追究等一系列代价,可以说,新规直指企业的“痛点”:靠低成本经营的企业很难再通过压榨劳动者权益来打擦边球。
然而,这枚重磅炸弹还未真正落地,一些企业的应对手段便浮出水面,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能相当可观的费用,于是选择了“动小脑筋”,在规章制度中玩起了花样。
“创新手段”层出不穷
新规表面来看是维护了打工人的基本保障,但反转比想象中来得快,新规则施行刚刚几天,各地就出现了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“规避新招”。
南昌,就爆出一家小型企业的“小伎俩”,这家公司表面上和员工签订所谓的“承揽合同”,意思是双方只合作不雇佣,说白了就是:老板不用付社保,生死自负,风险自担。
这种合同完全就是“换汤不换药”!南昌公司的手段一曝光,网上顿时炸开了锅,许多劳动者开始纷纷搜索自己的合同条款,希望找出一些“黑手”留下的漏洞。
不少律师也出来提醒,“无论合同如何写,法律看的是实际的用工情况,签订的是什么合同并不能改写企业的基本雇佣责任,员工需要的还是证据。打卡记录、工资流水、邮件对话,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力的倚仗。”
而类似的“骚操作”可远不止南昌这一家,换了马甲的“规避手法”也在别的城市屡见不鲜。某些企业在工资拆分上下起了狠功夫。他们把员工的总收入拆分为“基本工资+补贴+报销”等多个部分,用最低基数申报社保。
一个8000元工资的白领,最终只按3000元缴纳社保基数,这样企业表面光鲜但实际偷工减料,剩下的5000元工资直接以补贴或津贴的形式发放。
这种拆分手段看似无懈可击,但实则后果严重,因为员工社保基数低意味着未来退休后每个月的养老金会大打折扣,像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等保障性权益也随之缩水,企业是“笑了”,但劳动者却损失了应有的未来保障。
短视选择让权益再次被侵蚀
很多时候,劳动者竟可能成为企业操控的“助攻”,在企业如此吃相难看的背景下,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愿意让步,这其中的矛盾着实让人不解。
“别给我交社保,工资多发点就行!”这句话近几年在一些低收入人群中并不鲜见,很多年轻人因为并不理解社保的长期意义。
然而,这种短视行为隐藏着更深远的隐患,不缴社保的员工,几乎等于失去了医疗、失业等社会保险的基础保障。
而企业用“多发些现金”的甜头索性规避了政策,员工的权益进一步被侵害,就像一场鸡蛋换饼的交易,员工肉眼能见的是手上的热乎饼,长期被偷走的是主粮!
社保新规倒逼企业成长
裁员、压缩开支、技术外包,多年来,部分企业习惯了以低成本劳动换取高额利润,社保新规显然增加了他们的经营压力。
有企业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“低成本打工人”终究不是持久之计,“转型升级”成了他们对冲社保成本上涨的关键词。
据公开数据,一些大企业如京东,在全职骑手中引入劳动合同,同时逐步推动智能化改造、绿色转型,不仅降低运行成本,也在政策之下找到了生存空间,那些仍在“吃老本”的企业眼下是阵痛,但走过历练后的出路并非无迹可寻。
为了不沦为被大环境淘汰的对象,许多老板开始尝试通过“共享劳务中介”、精细化管理来减少社保支出,同时,国家也加大力度,通过贷款补贴、社保减税等奖励政策,引导小微企业在合规的地方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结语
社保新规的落地无疑是给整个社会敲响了“破旧立新”的好钟声,只是这场钟声过后,我们希望听到更多企业的良性回响,而不是恶意操作的满天噪音!